以匠心筑根基,以传承促发展 | 产科剖宫产和会阴侧切缝合技能培训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21阅读人数:

  2025年3月21日,禧华医院产科示教室内弥漫着紧张的氛围。5名住院医师与十余名名助产士齐聚一堂,在产科主任汪云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临床技能培训。

  本次培训以“夯实基础、锤炼匠艺”为核心,根据既往经验,采用猪肚、猪肉、鲜牛舌等实际教具,系统提升剖宫产及侧切会阴缝合技术,住院医师和青年助产士职业能力提升开辟了新路径。

高精尖手术模式背后的产科发展逻辑

  在微创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开腹手术在在各临床科室中的额占比愈发降低。然而,纵观产科所有类型的手术,均绕不开“取胎”这一关键步骤,因此腹壁各解剖结构的缝合技术是每一位产科医师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尤其对于新近参与工作的住院医师而言,这一项技能是重中之重。

  培训现场,住院医师们手持持针器,在微微颤动的猪肚上练习子宫切口缝合。猪肚肌层的收缩性与人体子宫极为相似,这种触感是硅胶模型无法模拟的。教学主任张霞轻按学员缝合的猪肚,指出各位学员的不足:缝合间距过密、缝合层次存在问题等,在实践中提升住院医师的相关技能。另一侧,助产士组们面对鲜牛舌练习会阴缝合,其黏膜层的弹性与延展性为复杂裂伤修复提供了绝佳训练场景。

剖宫产缝合:从猪肉肌理到生命守护

  在剖宫产专项训练区,住院医师们经历着“庖丁解牛”式的技术打磨。每位学员需完成缝合任务:在猪肚上模拟子宫双层缝合以及在带皮猪肉上练习腹壁逐层闭合。 产科主任医师虞晴强调:“猪肚缝合时的手感反馈,能直观暴露技术缺陷。在临床实际中,针距过宽会导致产后子宫出血,针距过密可能导致子宫血供不足进而影响子宫愈合。因此,在猪肚上进行仿真操作,可以有效提高住院医师对于剖宫产缝合的相关技能。”

  参训医师的子宫切口缝合技术有明显提升,从一开始的分层缝合,到熟练后的避开蜕膜层、兼顾浆膜层;从一开始粗糙的皮内缝合,到严丝合缝的“美容缝合”;从一开始的间距大小不一,到熟练后的整齐划一。通过3轮强化训练,住院医生们的平均缝合速度提升40%,这对于未来的临床工作的开展将大有裨益。

会阴侧切缝合:牛舌上的修行

  在会阴侧切缝合培训区,学员们将牛舌固定于特制模具,模拟分娩时会阴体的解剖位置。大家需完成标准侧切口三层缝合和复杂裂伤括约肌修复。

  “牛舌黏膜和肌层分布与人体高度相似,在牛舌上的实践操作将极大提升助产士在平产后会阴缝合上的水平”,产房护士长危薇解释说。此外,为了更好地模拟临床实践场景,危薇护士长在牛舌上构建了复杂的“Z”字形裂伤,并为学员们展示了“Z”形裂伤的缝合技巧。

  此外,汪云主任提到,目前分娩中心的平产后会阴缝合主要由助产士完成,但是诸位住院医师不能因此而懈怠,更需要在模拟练习中充分学习,提升相关技能,未为成为更优秀的住院医师而努力。在此鼓励下,诸位住院医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学习并实践了会阴侧切缝合相关技术。

职业发展:从技术精进到专业觉醒

  对参训医护人员而言,这场培训不仅是技能提升,更是一次职业认知的革新。住院医师普遍认为,实际仿真操作获得的成效远大于硅胶模型的训练。在鲜活的肉体上进行缝合,更贴合临床实际,对于进针、出针、打结力度等有明显的改善,这对于今后的临床实践操作夯实基础。

  助产士群体则通过培训实现了角色升级。过去青年助产士多数停留在产程观察以及产程评估,对于会阴裂伤、会阴侧切等操作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经过这次培训,能在上级护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实践,为成为一个成熟、合格的助产士奠定基础。

培训影响与展望:铸就母婴安全新高度

  通过精准的子宫缝合技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下降2.5个百分点,有效预防晚期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规范化分层缝合,使产妇可更早实现自主活动,减少卧床相关血栓风险。复杂裂伤修复能力显著提升,显著降低直肠阴道瘘、肛门失禁等远期并发症,维护产妇生殖健康与生活质量;皮下美容缝合普及率达100%,腹壁切口瘢痕增生率明显下降,帮助产妇重拾身体自信;住院医师紧急剖宫产决策能力提升,有助于临床多区域救治,为高危胎儿赢得黄金抢救时间。

  未来,禧华医院产科将持续深化“基础技能筑基工程”,让每双手的温暖传递医学温度,让每个针脚的精准诠释生命重量,在守护新生的道路上,书写更动人的篇章。

︿